安晓玲文集_二探红楼14曹雪芹不想反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探红楼14曹雪芹不想反清 (第2/3页)

就改名唤叫‘温都里纳’可好?”芳官听了更喜,说:“就是这样罢。”因此又唤了这名。众人嫌拗口,仍翻汉名,就唤“玻璃”]]

    闲言少述,且说当下众人都在榆荫堂中,以酒为名,大家玩笑,命女先儿击鼓。平儿采了一枝芍药,大家约二十来人,传花为令,热闹了一回。因人回说:“甄家有两个女人送东西来了。”探春和李纨、尤氏三人出去议事厅相见。这里众人且出来散一散。佩凤、偕鸾两个去打秋千玩耍,宝玉便说:“你两个上去,让我送。”慌的佩凤说:“罢了,别替我们闹乱子!”[[“罢了,别替我们闹乱子,倒是叫‘野驴子’来送送使得。”宝玉忙笑说:“好jiejie们别顽了,没的叫人跟着你们学着骂他。”偕鸳又说:“笑软了,怎么打呢。掉下来栽出你的黄子来。”佩凤便赶着他打。]]

    忽见东府里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老爷殡天了!”

    **:在对《丙子本》(庚)进行第一次大修改,产生《甲辰本》时,上面四页多、达1265个字就被曹雪芹大量地删除:而且,在其它回目(如第70和77回)里,出现的“雄奴”、“温都里纳”,都改成“芳官”这些就充分表明了曹雪芹的态度。他们不想卷入政治斗争中,更没有反清的意思。

    2)第70回:

    袭人因笑说:"你快出去[[解救]](拉拉罢),晴雯和麝月两个人按住[[温都里那]](芳官那里)膈肢呢。"宝玉听了,忙披上灰鼠(长)袄[[子]]出来一瞧,只见他三人被褥尚未叠起,大衣也未穿。那晴雯只穿葱绿[[院]](杭)绸小袄,红(袖子)小衣(儿),[[红睡鞋,]]披着头发,骑在[[雄奴]](芳官)身上。麝月是红绫抹胸,披着一身旧衣,在那里抓[[雄奴]](芳官)的肋肢。[[雄奴]](芳官)却仰在炕上,穿着撒花[[的]]紧身儿,红裤绿袜,两脚乱蹬,笑的喘不过气来。宝玉忙[[上前]]笑说:"两个大的欺负一个小的,等我[[助力。"说着]],(来扰)你们)“说着,也上床来膈肢晴雯。晴雯[[触]](怕)痒,笑的忙丢下[[雄奴]](芳官来),和宝玉对抓。[[雄奴]](芳官)趁势又将晴雯按倒[[,向他肋下抓动]]。

    **:上面是《杨藏本》的第70回修改稿。底本是《甲辰本》,在《杨藏本》中修改成《程乙本》;把其中的“[[温都里那]]”“[[雄奴]]”统统改成“(芳官)”再次表明了曹雪芹的态度,他没有反对满清皇朝的意思。

    3)第77回:

    《杨藏本》的内容是:

    王夫人即命(也)快把他家[[的]]人[[儿]]叫来,领出去配人。又问,[["谁是什么耶律雄奴?"老嬷嬷们便将]](谁是芳官?)芳官[[指出]](只得过来)。王夫人道:"唱戏的女孩子,自然是更狐狸精了!上次放你们,你们又[[懒得出]](不愿)去,可就该安分守己才是。

    **:这两个回目的底稿都是《甲辰本》,修改成《程乙本》时,再次将“耶律雄奴”改成“芳官”

    曹雪芹最初在《丙子本》(庚)中,未经仔细考虑而写出芳官改名的情节;这是因为在历史上,耶律契丹一直是满族的敌人,嘲笑契丹人绝对不是“反清”相反,他是站在满族的立场上,对待和奚落“契丹人”为了避免汉族人误解,以及被人利用,曹雪芹将《红楼梦》中凡是“温都里那”、“耶律雄奴”、“雄奴”的文字全部替换掉。

    需要强调的是:在第63回,曹雪芹修改《丙子本》(庚),获得《甲辰本》时,就做出大量的删减;但为什么第70和77回中的“温都里那”、“耶律雄奴”未作改动呢?这是因为修改《丙子本》(庚),得出《甲辰本》时,未对这两个回目进行修改。当由《甲辰本》修改成《程乙本》时,发现这两个回目中还有“温都里那”和“耶律雄奴”等词,因而又替换成“芳官”;由此可见,曹雪芹父子对这个问题的坚决态度。

    《蒙府本》[5]和《戚序本》[6]是以“转让80回《石头记》”为底本伪造的,因而保留了与《丙子本》(庚)相同的叙述;而《列藏本》是按照《120回红楼梦定本》修改而来[7],所以没有这一大段内容。

    在现有14种古本里,具有第63回的只有8个版本,其中属于后期发行的5个版本都把涉及“雄奴”等的一大段内容都统统删去了,难道还不能看出曹家对满清政府的态度吗?

    二、曹家不想介入政治斗争的其它证明

    1)在拙文[10]中,详细地论证了《红楼梦》中北静王名字的更改情况,也是曹家父子不想陷入政治斗争的证明。因为在《丙子本》(庚)和《甲辰本》中,曹雪芹将北静郡王取名“水溶”自从《丙子本》(庚)和《甲辰本》在社会上流行之后,引起不少人往当时的各王爷身上猜测。为了避免误会,甚至给曹家出售的小说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在《程乙本》定稿时,曹頫最后将第14和15回里的“水溶”都改成“北静王”细节请看该文。

    2)第36回,有一段贾宝玉对文武官员的议论。《丙子本》(庚)和《甲辰本》的内容如下:

    宝玉道便笑道:"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