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93-194.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第3/3页)
末,出售给所有的牛rou面馆和各类面食店。 蓬灰出自天然,成份纯真。用此灰化水,蒸出的馍馍蓬松绵软可口。 蓬灰,还是制作酿皮、灰豆汤、面包、糕点的上好佐料,比人工食用碱要好出许多。 风靡全国的兰州牛rou面,就加进了这种绿色环保添加剂,面柔软而光滑,汤喝起来滋味好。 有些人家的腊八粥是麦仁做的。据说将金黄饱满的麦子,倒入事先挖好的一个冰窟窿里,找个木头棒子使劲舂,像南方人舂米一样,把麦子表面那层细细的皮捣下来,拦回家里,用簸箕簸去皮,白净簇新的麦仁,让人看见就喜欢。 有人图省事,将麦子装入麻袋里面(一次不能装的太多),将麻袋放在冰上使劲踩,也可以将麦子的皮搓掉。 呛些猪rou,将干净的麦仁下到铁锅里,调些葱花,加些红辣面子。麦仁的素白,葱苗子的翠绿,辣子的鲜红,看上去花团锦簇,闻起来香喷喷的,尝一口香到了骨髓里。 麦仁在水中经过翻滚,沸腾,开出小小的口子,一朵朵鲜花一般灿烂,花朵一样绽放美好容颜,就是不吃,瞧一眼就能够惹人眼目。 化水为粥的过程,实质体现了村民对幸福生活的执著向往,对憧憬中的风调雨顺美好年景的渴盼追寻。 味道是一种有记忆的植物。它会盘根错节,开花结果――就像家里香味浓郁的腊八粥一样,品味着亲情,咀嚼着乡情,结出丰硕而鲜美的果实。 “刚娃,怎么不进屋来?外面冷。”孙爸看着站在大门口好一会儿的儿子。 “嗯,爸,我来扫吧。”孙刚接过爸爸手里的大扫帚。 等扫了完院子,孙刚头上热气腾腾的。 “刚娃,给你爷爷家,还有姥爷家送点儿腊八粥去。”孙妈在厨房说道。 “嗯,好嘞。” 孙刚端着瓷钵给奶奶家,姥姥家里送粥,往年都是孙妈煮好腊八粥端去的,所以他们都没烧锅。 现在正是早饭的时候,从家家户户里飘出来的香味流溢在村子里,匆匆行走在村子里的人们闻到这股香味,不由自主的加快脚步,急急的向家走去。 从风雪笼罩的外面回到温暖的家中,再喝上一碗家人熬好热腾腾的腊八粥,那是何等的惬意啊。 孙刚回到家里,嫂子已经起来了,他们都还没吃,正等着孙刚一起吃。 孙妈给每人盛上一碗粥,放上一些红糖,拌好了,喊大家去喝。 “妈,多加点糖啊!”孙刚忍不住叮嘱mama。mama不说话,只是抿着嘴笑。 粥盛在碗里,简直就是一个精美的工艺品,冒着氤氲的热气,散发着nongnong的米香,看一眼就让人垂涎。在灯光的照射下,粥的颜色越发红亮,样子也越发粘稠,各类谷类果品都已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一家人围坐桌旁,一人一碗腊八粥,吃得热火朝天。 喝上一口那香甜软糯的滋味立刻传遍了孙刚舌头上的每一个味蕾,令他不忍心咽到肚里去。吃在嘴里,美在心上,更希望它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 腊八粥再美味也堵不住孙刚的嘴,孙刚开始炫耀起来了:“妈,多甜啊,亏了我嘱你多加糖吧?”孙妈依旧不说话,依旧是笑。 “妈,真好喝…” “好喝你就多喝点儿。” “嘿嘿,至少两大碗。” “有吃的还堵不住你的嘴…” 喝完香喷喷的腊八粥,意味着跨入了红火、喜庆的年的门槛,预示着离华夏民族精神文化图腾的春节指日可待,表明人人渴盼着向往着的年为时不远了――人们将要着手准备丰盛的年货,从穿衣戴帽到吃喝烟酒,国人热情高涨,花钱比以往大度潇洒,待人接物比过去礼貌周全。 不管怎样,农村的孩子们还是一进入冬季就开始盼望起腊八节了。 因为在这一天早晨可以吃到一顿最奢侈的冬季早餐。在红豆、黑豆、黄豆、芝麻、等等材料,加上黏米混在一起的粘粥中,在你一碗我一碗的争抢中,在香甜的咀嚼中,被粘在一起的是nongnong的亲情… 更因为大人们哄小孩的歌谣常常是“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儿小孩儿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 农村的腊月也正是从腊月初八开始才被飘曳在村庄上空的油烟熏醒,洗家具、购年货、备年饭… 腊八过了,就要过年了,孩子们最高兴了。 其实大人也很高兴,但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与处事不惊,所以不把喜悦挂在脸上;高兴不需要隐藏,幸福不需要掩饰。 经历过几场小雪,年底迈着轻盈的脚步向人们一步步靠拢。 路面上的飞雪飘飘闪闪,如棉似絮,村舍里缭绕的炊烟冲破了冬日的寒冷,农家人笑眯眯的开始准备年货了。 甜津津的腊月,在大人的眼里美丽,在孩子的眼里陶醉。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