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方式_第一章突出重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突出重围 (第9/13页)

,还有别的招数吗?

    曾万明说,还要靠产业招商,靠环境招商,靠资源招商,靠市场招商。靠产业招商,就是对一些企业要引导它们做大做强。不知道你去看过天邑科技没有?这家公司的老板是大邑人。我们把他请回大邑后,一年销售的可以达到1亿多,通过他还引进了台湾企业,是大邑的第一家台湾企业。还有一个是蓉新公司,投资一个多亿,搞了蓉新管道,投产以后可以做到10个亿,税收可以达到7000万。过去税收过千万的企业最多只有一家,现在达到四到五家。

    我问,靠环境招商呢?

    曾万明说,环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硬环境,水电气路都要配套。还有就是软环境,核心就是讲诚信。不能做到的就不要去说,说到的一定要做到。

    我问,靠资源招商呢?

    曾万明说,就是以资源换投入,以资源换资金。比如我们要修路,没有钱,又贷不到款,我们就引进中铁八局。路修好后,把土地拍卖给它,或者把拍卖土地的钱给它,以地换路。

    我问,靠市场招商呢?

    曾万明说,比如我们有这么多的垃圾,要做无害化处理,我们也没有钱,但是有市场。我就引进一个垃圾处理厂,搞了BOT模式,它来投资、经营和管理,13年以后就无偿地交给我们了。

    我明白了。曾万明的五大招商,最重要的是靠优势招商;而曾万明说的优势,其实包括“硬优势”和“软优势”“硬优势”就是能源、土地、环境、生态、劳动力“软优势”就是真情、诚信、党的坚强领导。在我看来“软优势”其实是比“硬优势”更重要的优势。实际上,有着能源、土地、环境、生态、劳动力“硬优势”的并非只有大邑一家。许多企业选择大邑,恐怕更多的还是看中了他们党委的真情诚信和政府的阳光透明。

    “软优势”造就了“硬崛起”有两组数据可以说明大邑的变化。一是老百姓的存款从每年20亿增加到31个亿;二是用电量,2002年是3。6亿千瓦,到2005年超过了5亿千瓦。发展的结果是富裕,富裕的结果是文明。我看过安仁镇的农民新居,那是让城里人看了都要眼红的。大邑这个以前的边远贫困县,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些水,地还是那些地,却因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从“鬼都害怕”变成了“人人爱来”

    六、智者胜出

    白刚妙手回春:

    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难题也能变成机会

    2005年8月11日,锦江区委,白刚的办公室。

    如果说大邑的发展可以归结为“软优势,硬崛起”那么,锦江的成功就无妨称之为“智取胜,巧安排”很难用一两个字来准确形容和描述锦江区委书记白刚。他睿智聪明,又并不张扬;思维严密,又富于想象。实际上他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搞出来的那“五朵金花”——红砂村、幸福梅林、江家菜地、荷塘月色、东篱菊园,与其说是“典型”或者“范例”不如说是艺术品。我是到过红砂村、幸福梅林和江家菜地的,一进门就大吃一惊。这哪里是什么农村?完全是公园嘛!走进去以后就更是感慨万千。绿茵遍野,果木成行,花枝招展,四季飘香,一派恬淡祥和景象。所谓“田园牧歌”亦不过如此!能想出这种点子的人,肯定有艺术家气质;和这样的人谈话,当然也是愉快的。

    然而说到“五朵金花”白刚的脸上却并无骄色,反倒微露一丝苦笑。他说这其实是逼出来的。锦江属于中心城区,带有两个乡。这两个乡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已经改成了街道办事处,乡和镇都没有了,但居民还是农民。

    我奇怪,为什么还是农民呢?

    白刚说,因为城市一定要有通风口,一定要有绿地。我们锦江区这块农村,刚好就有一部分被规划为绿地和通风口。这就不能搞房地产,不能盖高楼大厦。可是周边地区在发展呀!你这块地方空起,搞不好就变成城中村,脏乱差不说,还穷。这块地方的农民就会有意见了:凭什么别的地方可以脱贫致富,我们就该贫穷落后?没道理么!而且如果你不采取一种方式把它融入城市,这个城市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总不能搞成令人谈虎色变的“城中村”吧?

    我同意,这确实麻烦。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历史性、阶段性问题,也是一个让许多人头疼的“老大难”著名学者陆学艺来成都调研的时候,就曾建议他们不要去动“城中村”但现在看来,锦江区不动也不行。

    白刚说,这就逼得我们党委、政府想办法。我们这两个乡,有一个发展工业,问题不大。另一个乡,三圣乡,麻烦就大了。它是酸性膨胀土地,下雨一包糟,天晴一把刀,既不丰产也不丰收。

    我问,你的意思是说,这块地方不但变城市难,就连农村也很难做好?

    白刚说,是。

    这确实令人同情,却不知他们怎么想。

    白刚说,我们也没有怨天尤人,怨天尤人也没有用。既然我们摊的就是这块地,那就要在这块地上做城乡一体化,把劣势变成优势。怎么做?找事干。我们就是没事找事。正好这个区有一个传统的种植习惯,就是大田种花。种花好啊,经济作物嘛,可以解决多收的问题。但如果不做大做强,顶多也就是小富,发不了大财,甚至可能连小富也做不到,不过温饱而已。

    我说,那么请问如何做大做强呢?

    白刚说,我们就选了一种方式——自己去申报四川省首届花博会,而且会址就选定最边远的一个村,叫红砂村。这个方案一出来,大家都说天方夜谭。之前没有这个事啊,省上也没有说要办什么花博会啊!再说了,你要办一个省级花博会,肯定得要两个亿,比如修场馆、酒店什么的,基础设施你总要搞吧?

    我说,呵呵,两个亿,你有吗?

    白刚说,要两个亿就有问题了。不要说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就是有,也不能花两个亿搞昙花一现。我们绝不能过年放鞭炮,花钱只图一个响。必须把我们这个会,办成永不落幕的花博会,还不能花那么多钱。

    我说,啊,空手套白狼!

    白刚一笑,说也可以那么讲吧!当时省里正在推进三个转变,就是“民间资金转化为民间资本,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本,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