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六章 (第1/7页)
第三十六章 田里的小麦丰收了,家家户户,都能熬上几个月了。李家寨子的佃农人家,心里都乐滋滋的。 眼下,快收谷子了,一年四季,相当于有三季的收成。余下的一季,挪挪补补,房前屋后的土角角种点小菜豆荚,山上找点野菜,河里捉点腥臭的鱼,总算是能哄得肚子不唱空城计了。 这些,全是托月娘家的福啊! 日子,似乎就是这样,平淡而充实,日复一日的过着。 每一天,都在田边土角转悠,什么地方冒出了草芽芽都能当天知道。庄户人家,爱庄稼如命! “咦,杨二哥,你这沙田种的啥呢?”王三看沙田一边,全是宽宽大大的叶子,却又是他未曾见过的,老早就想问了,这会儿,见杨大年在田边,小声的问道。 “听孩子们说,是一种什么菜,也不知道,长什么样,好不好吃?”杨大年也拿不准这是什么,所以,只好实话实说。 “没见过,没见过。”王三摇头,表示不懂,不过,看这样子,长势倒好。 杨大年也回以他迷茫的苦笑。 最近,好些人在打听这东西,杨大年都这样回答。实际上,他真的不知道是什么。孩子们折腾的东西,几乎都是到嘴里了,他才后知后觉的晓得。 管它的,反正,能收就收,不能收就算了! “爹,我们把茅房也修一下吧!”一家人,养成了出门归家带石头的好习惯,家门外的空土上,石头都快堆成小山了,却还是没钱买地修房间。但,茅房那个位置,应该是可以修起来的。 修好茅屋,上个厕所、洗个澡,至少不会被露水蚊子惦记臀部的肥rou。 “行,打完谷子就修!”眼下,最要紧的,肯定是秋收。 杨大年很喜欢女儿,什么事都看得清,考虑得远。要是几个儿子都这么聪明,他睡着了都笑得醒。 打谷子,以罗虎和王三为首的好几户人家,依旧主动前来帮忙。把杨大年喜得什么似的。 虽然他们几家都惦记着拌桶,不过,能恩知图报的人,杨子千也是乐意结交的。 “照这样又借给他们几家用了,大哥家和冯嫂家又借不到了!”月娘年年都为了拌桶的事心焦。一个拌桶,维护了几家真心的人来帮忙;也是这个拌桶,狠狠的得罪了王花儿和冯老太婆。 “看在大伯和冯大婶的面上,这两家人,可以一家借用一天。总不能让那些帮忙的人家空等许多天吧!”杨子千分析道,就算这样,估计,那两号人物,多半都还有闲话。 “行,能用一天都不错了!”本以为没有希望,被老太太逼着来借,月娘却爽快的答应借用一天,这就是大恩了!冯大婶高兴不已。 “我就知道,那杨老二,就是个忘恩负义的东西!”冯老太婆听说只能用一天,就咧嘴大骂。在灶房里忙碌的冯大婶听得眉头皱起都能夹死一只苍蝇。难怪,她一直觉得有那东西一直在耳朵边嗡嗡的叫呢, 这老太太,越来越不知好歹了! 不知好歹的,还有王花儿。 这冯家老太太和王花儿,合起就是一头,分开就是一挑,半斤八两,分毫不差。 “我早告诉过你,你家老二,就是一只黄眼狗,如何,还是不卖你这个大哥的帐,一天,用一天就能打完谷子?他以为像他家啊,大家都拍马屁去帮忙,三两天的就打完了?”王花儿骂人,除了主角外,总爱捎带上群众演员。那些帮忙的人家,何其无辜,真是躺着也中枪啊! “好了,你不要这样说了。人家帮忙,是人家的人情!”杨大富对自家婆娘口无遮拦也是恼火。有本事,有本事你也让大家来拍你的马屁呀! 人做事,就这样,谁人人前不说人,谁人人后无人说。 当王花儿和冯老太婆的那些经典语录传到月娘耳朵里时,她是有些气恼。不过,听人劝,得一半,自家闺女劝道“只要我们行得端,走得正,做人做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怎么说由她去吧。”于是,月娘也就宽心不少。 杨子千信奉的一句话是:穿他人的鞋,走自己的路!平白无故的被人左右,那才是蠢蛋一个。 交了租子,连带着沙田里收的几箩谷子,比起前几年,也算是收获不小了。 “丫头,你那芋子,什么时候挖?”杨大年此时,还是有点心疼了,要是没种芋子,谷子都可以多收几挑了。他把以往收沙的痛,全抛到了脑后。 “这会儿也是可以挖了,不过,再等等,我们修好茅房再去挖!”杨子千计划,修茅屋,得挖粪坑,家里现在有点余粮了,没有粮仓,地窖得有一个。 有了种小麦被外泄的教训,杨子千多了一个心眼,在芋子没赚到钱之前,她不想让这东西暴露在世人眼前。 悄悄的挖了回家,收藏在地窖里,一可以保存;二,也能遮掩秘密! “哪有打两个粪坑的?”杨大年被女儿的要求雷焦了。这孩子,要求真多。家里的旱厕,四丫头说做一个小盆大的坑,这样使用起来干净。这主意倒好。可这会儿,却要求茅房里,隔开一些,位置高的地方,也要打一个坑,要打两个粪坑? “爹,这个位置打的,不是粪坑,而是地洞。”没办法解释地窖的用途,就简单的告之,是地洞“可以放余粮,有什么贵重的东西,都放在里面,上面盖一块石板木板什么的遮挡一下,别人也看不出来。” 这,就是有钱人家的库房吧。杨大年听完,点头,暗想,自己家余粮到是有几颗了。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现在还好,要遇着点什么灾荒年头,什么山匪强盗的,保不准就会入屋抢劫。 一家人,就趁着修茅房的名头,白天挑出一挑挑的泥土,夜里,就用薄石块,砌下了能容两个大人的地窖。 “这坑都能躲几个小孩子了!”杨子木笑道,顺手,还把小五丫抱进了地窖里玩一会儿。 记得自己小时候爱哭,奶奶就逗她“哭嘛,哭嘛,等会儿,背娃娃的就来了,再哭就把你背走。”于是,小小的孩子赶紧止了哭声,并害怕的往罩子背后、门背后躲。杨子千看五丫在里面玩得不奕乐乎,感叹孩童就是幸福啊! “爹,明天,我们就去收芋子。”在地窖旁边,杨子千将家人召集到一起,轻声安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