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云暗风清上 (第3/3页)
举着实不妥!” 紫苏点头,知道他所言不差,只是,她也清楚,谢清虽然狂傲,但是,若非事出有因,他不会如此处置,更确切地说,他手中应该有确凿的证据了。 注意到紫苏的神色,韩襄话锋一转,随即道“可是,谢相是钦差,事涉户部,也的确是他的权责,而且,河道专款事关民生存亡,不可等闲视之,臣以为此时娘娘更应该准允谢相的请求。” 紫苏依旧静静地听着,等他说完也没有什么表示,只是淡淡地道“就这些了?” 襄尽管忐忑,但是也没有别的意见了。 “你派人呈报齐相了吗?”紫苏想起来,追问了一句,韩襄点头,道“收到谢相的公函,臣就派人急报齐相,随即赶来晋见。” 紫苏拿起奏章,起身走向书案,同时下令“按谢相撤职的单子拟一份接替官员名单呈上来。按吏部的惯例来,不要调派官员,只是补缺,明白了吗?” 韩襄开始还没什么,听到最后不由面露难色,见紫苏坐到书案前看向自己,连忙答道“不调派官员只补缺的话,恐怕良莠不齐,济州是商贸重地,经手专款之人必关键的职位,这样似乎不妥。” 紫苏却不在意地笑道“不必着急,这事还要议议,你先想着,等齐相的回信到了,再定,拣选官员自是要谨慎,你按着平常的规矩办就行了。” 韩襄隐隐觉出点意思来,却不真切,只能应下“是!臣遵旨!太后娘娘,臣告退。” “嗯!”紫苏答应,见他面上仍有惶恐之色,便缓下口气,宽慰了两句“你是聪明人,办事一向稳妥,谢相也是放心你,不必看得太重,照常来就行了。” 韩襄听紫苏重复了几遍的话都是“照常例来办”心中就有底了,行了礼退出中和殿。 六部的官衙不在宫中,韩襄急着处理公务,自然是走得快,刚转过两座宫殿,迎面就遇上了尹朔,只能放缓步子,走近些便停下,让到道旁,躬身行礼,却见尹朔在自己面前停了下来。 “韩大人怎么在这里?”尹朔算是明知故问。 韩襄心知肚明却只能陪着小心回答“回尹相,下官有要务前来求见太后娘娘。” 尹朔不禁扬眉,知他应是有恃无恐,便恍然大悟似地道“要务?对!吏部近来的要务是挺多的。” 这次轮到韩襄不解了,不过,他急着出宫,也就没问,只道“是,下官正急着回吏部。” 尹朔颌首,不再多说,转身离开,韩襄恭送他转过弯,才继续向宫门走去。 此时,在中和殿里,紫苏已经把谢清的奏章反复看了几遍,也终于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不复杂,只是一个叫林永南的寒族士子在答时论时说在去年的夏汛中,自己家乡水灾严重,却不是天灾,而是河堤质劣,还毫无顾忌地直书实名,而他的答卷偏巧被谢清抽到,证实之后,谢清当场将所有人免职,目前人还在济州。 紫苏觉得自己又想叹气了,自从看了这份奏章,她就一直在叹气,谢清这么做,新的三司长官该怎么做? 他简直在添乱! 也许也要怪自己,没有及时通知他更换三司长官的事,可是,谁能想到,他去巡视恩科的钦差居然管起河道专款的事!虽然说他是负责户部的议政大臣,可是,撤地方官员的职也有点过分了! 济州!谢家的祖籍便是济州!换了别的州,谢清未必如此冲动,到底是世族出身,某些时候,下意识地便做了决定。 紫苏不禁摇头,想起数月前,永宁王在易州也是因为民田被占便将三郡刺史尽数撤免,事后才上奏,当时,朝中一片哗然,谢清还曾说“连永宁王都如此不在意皇室与法度,世族当真是太过分了!”一转眼,他自己遇事还是同样的手段! 难怪历代皇帝都不忘削弱世族了! 紫苏苦笑,最后叹了口气,合上谢清奏章,不再想那些,毕竟眼前她必须处置的是三司。 谢清的事不早不晚,偏偏与三司长官更替撞到了同一天,若是吴靖成他们的处置稍有偏差,那些以清流自许的寒族官员只怕立刻就会发难。 谢清为什么要用封奏?——紫苏想起来就恼,若是密奏,她还可以暂时不提,现在,尹朔怎么不可能不问! 当是福至心灵,紫苏脑中闪过一个飞快的念头,定神细想之后,紫苏抬头拍上自己的额头,整个人都轻松下来,靠向椅背。 “随阳啊随阳,你可真是…”紫苏轻声低喃,最后的话音却仍未出口,只是无奈地笑着摇头。 “太后娘娘,尹相大人求见!”殿外的内官恭敬地禀报。 紫苏微微扬眉,敛去轻松的神色,淡漠地应声“请他进来。” 看着殿门被推开又关上,带起一阵轻缓的风在殿内飘过,冷沁的焚香燃得更烈了些,紫苏感觉得到香氛在一瞬间的浓重,随即又恢复原本的淡薄。 待尹朔行过礼,紫苏一言不发地将谢清的奏章递过去,眼中犹有未褪的怒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