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7.贝弗利山 (第1/2页)
27. 贝弗利山 10月5日,星期二 下午4时45分 “不,不,不!”尼吉拉斯·德雷克站在国家环境资源基金会的媒体室,被五六个目瞪口呆的平面设计师围着。墙上、桌上全是海报、旗帜、传单、咖啡杯、一摞一摞的新闻稿和媒体用具。全都以一面从绿变红的旗帜作装饰,旗帜上写着:“气候突变,我们面临的威胁。” “我讨厌它,”德雷克说“我他妈的讨厌它。” “为什么?” “因为它枯燥无味,就像该死的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的特别节目。我们需要吸引别人的注意。需要一些刺激性的东西。” “嗯,先生,”一个设计师说道“如果你还记得的话,你原来是想避免任何看起来过分夸张的东西的。” “是吗?不,我没有。亨利想避免夸张。亨利认为应该把它办得跟一个正式学术会议一样。但如果我们真把它办成一个学术会议的话,媒体就不会宣传我们。我的意思是,你知道每年有多少关于气候变化的会议吗?全世界?” “不知道,先生,有多少?” “嗯,四十七次。无论如何,问题不在这里。”德雷克用指关节敲打着标语旗“我的意思是,看看这个,‘威胁’这个词,非常模糊;它可以指任何东西。” “我认为这正是你想要的——它可以指任何东西。” “不,我想要的是‘危机’或‘灾难’。‘面临的危机’或‘面临的灾难’,会更好一些。‘面临的灾难’会好很多。” “在上次会议上,也就是关于物种灭绝的那次会议上,你已使用过‘灾难’这个词。” “我不管。我使用这个词是因为它有用。这次会议必须指明灾难。” “呃,先生,〔换个人说道。“恕我冒犯,气候变化是不是真的会带来一场灾难?因为给我们的背景材料——”’ “是的,该死的,”德雷克咬牙切齿道“气候突变会带来灾难,相信我吧,会的!现在给我把它改过来!” 平面艺术家们看着桌上装好的材料。“德雷克先生,研讨会四天后就要开始了。” “你以为我不知道吗,”德雷克说。“你以为我他妈的不知道吗?” “我不知道我们可以完成多少——” “灾难!去掉‘威胁’加上‘灾难’,这是我的要求。很难吗?” “德雷克先生,视觉材料和用于媒体宣传的旗帜我们可以重做,但是咖啡杯是个问题。” “为什么是个问题?” “这些杯子是在中国做的,而且——” “中国做的?这是谁的主意?” “我们的咖啡杯一直是在中国做的——” “我们是肯定不能用这些杯子的。这是国家环境资源基金会,天啊,我们有多少杯子?” “三百个。它们和宣传资料袋一起是送给负责宣传这次会议的媒体的。” “那就弄一些环保型杯子,”德雷克说。“加拿大生产这种杯子吗?买些加拿大的杯子,在上面印上‘灾难’字样,就完事了。” 那些艺术家面面相觑。一个艺术家说:“温哥华有个供应商…” “可他们的杯子是奶油色…” “我不管是不是黄绿色,”德雷克提高嗓门道。“这样做就行了,新闻稿怎么样?” 另一个设计师举起一张纸:“新闻稿是用生物所能分解的墨水印在可循环使用的纸上。” 德雷克拿起一张纸:“这是可循环利用的吗?看起来挺不错的。” “实际上是不能循环使用的。”那个设计师看起来有点不安“但没有人会知道。” “你没有告诉过我这个,”德雷克说“循环材料看起来赏心悦目,这是基本的。” “我们的新闻稿也是如此,先生。不用担心。” “那就让我们继续吧。”他转向负责公关的人“这次宣传活动的时间安排是怎么样的?” “让公众意识到气候突变是设计的一个起码的标准。”第一个代表站起来说“星期天早上的谈话节目和星期天报纸的副刊上。他们会谈到在星期三举行的开幕式,同时,采访几位重要人物。如斯坦福、列文以及其他一些经常在电视上露面的人物。全世界所有的周刊《时代》、《新闻周刊》、《明镜》、《巴黎竞赛》、《今日风采》、《经济学家》都给了我们充足的交稿时间。一共有五十家新闻杂志会登载这些人物的观点。他们还要我们写封面故事。我们有望登上至少二十家杂志的封面。” “好。”德雷克点点头,说道。 “星期三,研讨会开幕。那些来自工业化国家的知名的具有超凡魅力的环境学家和重要政治家将按计划出席。代表团来自世界各地,通过剪辑可以把各种不同肤色的听众圆满地糅合在一起。当然,这些工业化国家包括印度、韩国和日本。中国只派代表团参会,不作大会发言。” “我们邀请的两百位电视新闻记者将下榻希尔顿饭店,在那儿和会议大厅,我都准备了采访设备。所以大会发言可以传遍世界各地。我们还有许多专门从事印刷媒体的人会把这些信息送到那些有影响的人那里,那些只阅读而不看电视的人那里。” “好的。”德雷克说。他看起来非常满意。 “每天的主题将用一枚独特的图标加以区分,强调水灾、火灾、海平面上升、干旱、冰山、台风和飓风等。每天我们都有一支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的政治家队伍与会,并接受采访,讲述他们高层对这一新问题的投入和关注。” “很好,很好。”德雷克点点头。 “那些政治家们在这里只呆一天——有些只有几个小时——除了坐在观众中照个相以外,他们设有时间参加会议。但我们会简要地向他们汇报,通过他们说出来,这样才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当地的小学生们,从四年级到七年级的小学生们,每天来这里了解他们将来面临的威胁—一对不起,灾难——我们为学校的老师们准备了教育材料,以便他们把气候突变带来的危机教给这些孩子们。” “这些宣传品什么时候发出去?” “原定今天,但现在要重新制作标旗。” “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