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一章 (第1/3页)
第九十一章 1975年夏天的一个下午,邓小平主持完军委的一个会议后,乘车从西郊回中南海见毛泽东。看着车窗外白热的盛夏中严肃而又紧张的街道,他觉得中国正在变得有了秩序。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大字报海洋、红卫兵狼潮自然早已不见了“批林批孔”运动的锣鼓也不那么高昂了,现在是“全面整顿”的声音。 他翻了一下放在车座位上的几张《人民日报》,这些报纸虽然还在张春桥、姚文元的控制下,却也不得不经常出现“三项指示为纲”的大标题。毛泽东做过关于学习理论问题的指示,又做了要安定团结的指示,也做了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他将毛泽东这三个指示合在一起,叫做“三项指示为纲”在这面旗帜下,今年以来,他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整顿工业,整顿农业,整顿交通,整顿军队,整顿科技和教育。铁路秩序的混乱是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关键问题,他选择铁路运输作为突破口,召开了全国会议,发布了重要文件,对几个“老大难”的铁路局采取了坚决的措施,将坏人抓了起来,将软弱的干部调离,召开万人乃至十万人大会,落实“整顿”的战略,全国铁路由半瘫痪状态焕然一新。此后,他又将铁路整顿的经验和威风移师各个领域,真有些摧枯拉朽、攻无不克的感觉。他对自己感到满意。 每当他率领中央领导成员走进一个又一个全国性会议,接见参加会议的各省市领导干部时,他照例是在热烈的掌声中也简单地鼓鼓掌,表示接受了大家的欢迎,随后当仁不让地在主席台上就座,目光炯炯地看着台下,挥手做出声色俱厉的讲话。他绝不高谈阔论,也绝不温文尔雅。他的风格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钢铁公司”多少年在军队,部下们就惧怕他的严厉,现在整顿纲纪以“严”为本,他更是毫不留情。他不要阿谀奉迎的面孔,他要说一不二地执行命令。他的每一句话都不容含糊,都是果断的结论,不容商讨的指示。 当他看着会场中一张张被震慑的面孔时,惟嫌他们的反应还不够强烈。他知道自己正携带着一个势力重返中国政治舞台,有一种千军万马跟着他浩浩荡荡前进的感觉。做事就要有势,有气势,有阵势,有态势,才可能扭转局势。他的个子矮,每当在高个子的簇拥下走进一个个会场时,所有的人都会给他空开足够的宽度。他以严厉的表情、坚定的声音和说一不二的手势将高个子们笼罩在自己的权威之下,就像这白热化的夏日阳光一样,毫不留情地照亮广大空间。 自古以来慈不掌兵,赏罚分明方能令行禁止,令行禁止才有权威,有了权威便可以更加令行禁止。因为个子矮,反而从小造成了他不服天不服地的好强性格,他就是要用雷厉风行的手段将中国整顿出一个样子,给全党看,给全军看,给全国看,也给毛泽东看。一个国家看着很大,千头万绪很难弄,其实,只要大权在手,抓住关键,以坚强手段去处置,立刻会牵一动百,扭转全局。撤掉一个软弱无能的干部,他常常眼都不眨一下。对一个强有力的干部委以重任,他又一分钟都不迟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将尚方宝剑交给他们,让他们全力去干,然后静待捷报,论功行赏。 汽车开到中南海新华门了,他看了一下手表,时间还早一些,便让车往前开到天安门,绕一圈再回来。小轿车环绕天安门广场行驶着,先过人民大会堂,又过前门箭楼,弯过来再过历史博物馆,最后过天安门城楼。看到宽阔而整肃的天安门广场,他同样体会到在今年以来展开的全国性整顿造成的一统天下的气氛,天安门广场同样也在这种气氛之中。想到外电评价1975年的中国是“邓小平年”他面无表情,眼睛都不眨动。外电评价他“东山再起,创造了政治奇迹”他也不过转动了一下头部而已。他从来不为这些谰言动心,他就是那种所谓“软硬不吃”的人。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只知道审时度势,理智行事。他是1973年2月20日从江西结束了三年零四个月的流放生活回到北京的,同年3月10日,他被恢复了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同年8月的中共十大上,他被选为中央委员,同年12月,就担任了中共政治局委员和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从1975年1月开始,他又担任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在1月召开的四届人大会议上,他又担任了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周恩来已患重病,现在党政军的日常工作都由他主持,毛泽东是把整个国家交给他了。他不会巧言弄舌,他要干出个样子,放在毛泽东面前。 毛泽东在他这次复出过程中一再对他的赞誉给了他很大的鼓舞,这是他现在励精图治的动力之一。作为一个政治家,自己已经71岁了,也还需要得到称赞。想到这里,他眼睛里露出了一丝顽童般的笑意。毛泽东夸他“政治思想强”夸他“人才难得”当着各大军区司令说:“我给你们请来一个军师,这个军师就是你们过去的老上司,邓小平。”这些话让他心中十分受用。毛泽东作为领袖还是英明的,1971年9月13日林彪垮台之后,自己于当年及1972年曾两次写信给毛泽东,现在看来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这两封信终于得到了毛泽东的批示,自己的政治处境从最初的松动到今天,变化之大连自己也没有想到。但回过头来,事情又十分清楚:毛泽东需要人才,他又是一个人才,当他向毛泽东恳切表达了要求再工作的愿望之后,这个“东山再起”的过程就开始了。一个影响中国格局的重大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